当前位置:主页 > 相关报道 > 正文
《世界周刊》情深义重铁娘子 与柴契尔夫人的因缘

2018-06-05 12:03 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世界周刊》2013年5月5日报道 / 作者:刘伟民
前言: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柴契尔夫人4月8日清晨于伦敦辞世,享寿87岁,“中华民国”马英九“总统”指示致送唁电,向其家属转达哀悼之意。
  马英九“总统”在唁电中回顾柴契尔夫人与“中华民国”关系,除了提到铁娘子曾于90年代两度访华和“中华民国”的情谊,也特别强调她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前夕,于美国芝加哥会晤国军前113团长刘放吾将军,感谢国军1942年解救英军义举。
  由于1992年柴契尔夫人与刘放吾将军的这场会面,“仁安羌大捷”的真相与战史逐渐浮出水面。20年后,“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于今年元月13日在当年盟军与日军战况最激烈,也是伤亡最惨重的缅甸仁安羌古战场建成,完成了刘放吾将军的生前心愿,让在此战役中牺牲的前辈英灵能够长眠安息。
  推动建造“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刘放吾将军次子,旅美华裔企业家刘伟民,在得知柴契尔夫人死讯后,以“刘放吾将军子女及后人”为名致函柴契尔夫人遗属,表达了哀悼与不舍,刘伟民也写下这篇“情深义重铁娘子”来纪念这位世纪的伟人。(记者/许慧敏)
4月8日我在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参与该校亚洲学院欢迎将于次日到访的中国教育部高层代表团。上午接到内人王国媚从洛杉矶打来的电话,告诉我柴契尔夫人今天清晨辞世,虽然近年来我一直都知道夫人的健康情形不佳,但突然听到她去世的消息,仍然震惊难过的在电话中半晌说不出话来。当晚我思潮起伏,久久不能成眠。回想21年前,柴契尔夫人在芝加哥会晤父亲刘放吾将军的那些温馨场景,一切仿佛如昨,如今却又一幕一幕生动的重新浮现在我的脑际。
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柴契尔夫人是一位影响世界的伟人,但是对我和家人来说,我们的感受却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情深义重”。
感谢解救英军义举
1992年4月11日,美国《世界日报》在醒目位置刊出标题为“仁安羌战役五十年纪念 英国军民不忘救援恩,佘徹(即柴契尔夫人另译)特向刘放吾致谢”的新闻报道。至今我仍清楚的记得,四月初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大厅里,我和内人推着当年已经93岁高龄,坐在轮椅中的父亲刘放吾将军,恭候英国前首相柴契尔夫人的莅临。柴契尔夫人这个名字在世界上早已家喻户晓,想到此刻马上就要见到这位号称“铁娘子”的领袖人物,我们心中充满着期待。

柴契尔夫人于1992年访芝加哥时,亲自代表英国向刘放吾将军50年前率国军解救数千英军的行为致谢
 
柴契尔夫人出现的时候,我感到眼前一亮,她身着一袭红色外套和黑色长裙。她一看到我父亲,立刻快步上前,俯身下来,亲切的握着父亲的双手,这时我的心跳加速,我感受到这一份真实的存在,她那雍容的气度体现出一种世界级领袖的风范,一时间,我真不敢相信,现在紧握着我父亲的双手,正是名贯中外的“铁娘子”。柴契尔夫人非常感性的对父亲说道:“老将军,我听过太多您的故事了,您当年不但解救了七千英国军人的性命,也同时解救了许多其他人的性命。想想看,这些人,现在都已经到了第三、第四代了,他们的性命都是您救的。今天,我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对您表示我深深的感谢之意,希望将来有时间,能坐下来听您详细讲述当年怎么打赢仁安羌战役。”
霎时间,我看到父亲充满笑容的脸上,浮现出异样的光彩,眼眶中感动得都是泪水,料想这可能是父亲战役后50年来第一次听到这样温馨的话语。他回答说:“我是军人,打仗是我的职责,英军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当友军遇到危难的时候,解救他们,也是应该的。”
半世纪来受尽委屈
和父亲朝夕相处,知道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更不善表露感情的人,解救英军虽然替国家立下辉煌战功,但在半世纪以来却也受尽委屈。这一刻,可能是我父亲一生中最大的安慰。
1992年6月10日,时任英国国防部长的马尔康·里佛金德(Malcolm Rifkind)代表英国官方正式致函刘放吾将军:“玛格丽特·柴契尔夫人写信告诉我:她4月在纽约(按:应为芝加哥)与您会晤,并告知1942年4月于缅甸仁安羌,您及您所领导的全团官兵,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缅第一师的英勇事迹。今年是此战役五十周年,该役发生在对日作战最黑暗的时期,也是最为艰苦的一场战役,贵团官兵为解救英军伤亡惨重,请让我在这里,向您和您领导的贵团官兵解救英军于危难的义举表达最诚挚的谢忱。”
美国总统布希也于当年7月27日致函刘放吾将军表示:“二次大战仁安羌战役中,您领导的中国远征军113团的英勇作战,虽然不少勇士为此捐躯。在此战役五十周年之际,我愿代表国家,感谢您解救五百美国记者、传教士、家属及数千英军的英勇行为。”
在柴契尔夫人代表英国谢恩两年后,父亲以95岁高龄过世。
这些迟到50年,来自英美元首的感谢、赞扬与肯定,固然是父亲生前最大的安慰,也是对当年追随我父亲113团全体弟兄们最大的安慰。
2012年9月18日美国《世界日报》刊出大字标题“仁安羌大捷 英老兵谢恩”,副标题“还原中国军队救人佳话 来美谢远征军团长刘放吾后人”的报道。曾随英缅一师在二次世界大战的缅甸仁安羌战役中奇迹幸存的英国二战老兵费茲派翠克( Gerald Fitzpatrick ),尽管已经93岁高龄,毕生首度踏上美国本土,目的只有一个,向当年领导中国远征军113团以寡击众解救英军于危难的团长刘放吾将军的后代当面致谢。在会面期间,他留下两页亲笔签名的资料,详细描述了他亲身经历和目睹的仁安羌战役。作为当年被救的英军,如今唯一幸存的老兵,这份资料弥足珍贵。我特别留意到这份资料中的一段文字:“亚历山大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刻意贬低了中国人的作用;在《亚历山大回忆录》第七卷-缅甸(第93页)他写道‘中国军队从未赢得过一次对日战役’。但我亲眼目睹的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已故刘放吾将军率领的中国远征军第113团的这场华丽壮观、犹如史诗般的仁安羌战役,我是重要的且仅存的见证者。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我一直在讲述这个故事,但却被历任首相和国防大臣一再否定。”
还原真相阻力重重
二战期间的缅甸战场,是英军乃至英国最黑暗,也是最不光彩的一段历史。尽管英国老兵到处奔走并著书呼吁英国政府正视历史,承认并重视中国军队对此役的牺牲与奉献,却四处碰壁,得不到任何正面的回应。
看到英国老兵的这份资料,听到他在英国数十年来遭遇的挫折。我们整个家族对柴契尔夫人当年的明辨是非、尊重历史的勇气和智慧感到无限的敬佩,对她的辞世更是感到无限的怀念与不舍。
柴契尔夫人的勇气和智慧并不孤单,“中华民国”的“总统”马英九与“国防部长”高华柱,在他们精心的安排下,在英国倍受挫折的二战老兵费茲派翠克和夫人于2013年3月23日抵达台北,收到“中华民国”政府为期一周的隆重礼遇。马“总统”在“总统府”接见他们伉俪时,除代表“中华民国”全体军民欢迎访宾一行,并对其还原历史所做的贡献,表达了高度谢忱。马“总统”向英老兵提到,“刘将军与113团的英勇事迹,一直隐没逾半世纪之久,直到1992年,英国前首相柴契尔夫人造访刘将军,此事迹才公诸于世。其后我政府也特别颁发刘将军褒扬令,表彰渠卓越贡献。”
马“总统”又指出,“此役我军虽击退日军,但伤亡惨重,且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异常艰辛,我军能于其时赢得第一场胜仗,不但盟军士气大振,亦为抗战史上境外取胜之首役,极具正面意义。另外,在此役发生后的八个月,中华民国分别与美国、英国在华盛顿、重庆签定了平等互惠的新约,以取代旧时之不平等条约,亦显见国际社会并未忽略我军对此役的贡献。”
说起来也真的是不可思议,71年前的一场战役,结下了一位英国世界级的领袖与一位中国将军21年前相会芝加哥的因缘际会,更为二战历史创造了一段传奇佳话,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冥冥中的注定。今日当我们在此吊唁柴契尔夫人之余,也应缅怀那些解救英军并缔造仁安羌大捷的前辈英烈。
2013年1月13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第一座纪念碑-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落成,了却了父亲生前的心愿,也让前辈英灵能够长眠安息。
值此柴契尔夫人逝世之际,作为刘放吾将军之子,作为远征军的后人,谨向柴契尔夫人及那些为国捐躯的前辈英雄们,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CopyRight © 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E-mail:liufangwugen#163.com(发送邮件请将#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