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彦春 2009年4月12日报道
一部虚构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了媒体从历史中翻检真实版的远征军悲壮史,寻找那些远征军亲历者……
远征军诸多战役中,仁安羌一役可谓一次提升中国人抗日士气之战。1942年4月17至20日,新38师113团在缅甸仁安羌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近十倍于己的英军,共解救英军及美国记者、传教士共7500余人。指挥113团浴血奋战、立功异域,且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以“客”胜“主”的团长便是43岁的湖南人刘放吾上校。
1994年,在仁安羌战役的硝烟散去62年后,95岁的刘放吾病逝于美国洛杉矶。
刘放吾,黄埔六期生。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晚年既备享殊荣又备遭冷遇。现因《我的团长我的团》,真版团长刘放吾从历史的硝烟中再现。拂去历史积尘,刘放吾形象与事迹便从陌生到熟知,从模糊到清晰。
4月7日,记者在京独家采访了刘放吾之子刘伟民。
我的团长—— 一场营救7500人的惨烈战役
据史料记载,1942年1月,日军连破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后直驱缅甸,2月16日仰光告急。应盟友英国请求,中国派遣远征军约10万兵力开入缅甸,协同英军共同保卫这块印度的屏藩及当时中国惟一一条对外交通补给线——滇缅公路。
史莱姆在回忆录《反败为胜》中记述了当时的英缅军状况,“粮水不继,在烈日炽烤下干渴难熬,精疲力竭之下,再受到日军的猛烈攻击,死伤严重,实际上已完全崩溃。”所以,缅甸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请求中国新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以一团兵力,速赴巧克柏当支援英军。孙立人随即将解救友军的任务交给113团,团长正是时年43岁的刘放吾。
率团星夜驰援
据刘伟民介绍,4月14日,日军以七千之众占领了仁安羌油田,以致将英缅军一师包围在仁安羌油田东北、平墙河以南地区,战况危急!当日,刘放吾率113团星夜驰援,于16日午后4时到达目的地布防。17日,史莱姆听说113团已抵巧克柏当,立即驱车前往会晤。
史莱姆在《反败为胜》一书中描述会见刘放吾的情形:我在巧克柏当村一栋残存的建筑楼下见到团长,他相当清瘦,方正的脸上透出刚毅;他戴一副野战眼镜,腰间挎一把驳壳枪。我们寒暄后,旋即摊开地图言归正传。在叙述战况时,刘团长给我的印象是反应敏捷,他迅速理解了我要他立即率团速往平墙河,18日晨渡河攻击以呼应英缅军一师突围的意图。之后,团长提出“到营部看看。”看完营部,团长再提出“到连部走走。”我很惊讶他的提议。战争即将开打,就在我们达到连部时,枪炮声顿起,上校转身看我,露齿而笑。我想只有优秀及干练的军人,才能在枪林弹雨中面无惧色,露齿而笑。事后证明,这个团长一旦付诸行动,简直无懈可击,往后数日,我相当欣赏他的表现。”
4月17日上午11时,史莱姆交给刘放吾一张用铅笔写就的英文便条,上书“致一一三团团长刘上校:兹派贵官率领贵团全部,乘汽车至平墙河地区,在该处,你将与安提斯准将会合,他将配合你所有战车。你的任务是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里公路两侧之敌。”
救出七千余人
18日晨,一一三团向平墙河北岸的日军采取两翼包抄态势攻击。如此,敌军包围英军,我军包围日军,日军腹背受敌,势至不利,但仍持其精良装备负隅顽抗,同时以巨炮及飞机向我军阵地猛烈轰射。一一三团除施以两面夹击外,并向敌正面反复冲杀,直至午后四时。由于敌军伤亡惨重,终于放弃阵地涉水逃窜。
当晚,我军一方面占领各要点,彻夜固守,以防敌人反攻,一方面派小部队向敌作扰乱攻击。当晚10时,孙立人令刘放吾率团即刻渡河接应被围英军,于19日拂晓向仁安羌油田区之敌施行夹击,以援助英军突围。
19日拂晓,一一三团向敌发动猛攻,战斗之激烈,较18日更甚,直到傍晚六时,油田边积起一堆堆尸丘时,敌军终溃退,自始全部油田均被我军克复,同时救出英军、美籍传教士及记者七千余人。20日中午,英军从我左翼向平墙河北岸完全退出。午后4时,敌人又增援反攻,从我左翼包围,敌炮同时向一一三团指挥所及预备队猛烈轰击。刘放吾遂指挥配属炮兵对敌施压。激战约三小时,始将敌人全部歼灭。
4月17至20日的激战,刘放吾以不足1团兵力抗击日军1万余人,迫敌弃尸1200多具后向马圭逃窜,并救出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官兵7000余人、被日军俘虏的美籍记者和传教士500余人,马1000余匹及车300余辆。被解救外籍人士对我军高呼“中国军队万岁!”
189人战死(按:应为202人)
刘伟民说,仁安羌大捷后,即自5月初至6月1日,刘放吾再度奉命率团掩护英军及我军撤退。在野人山辗转月余,一一三团一路攀山越岭,艰难行进。时大雨滂沱,霍乱盛行,横尸遍野。当撤退到湍急的清德温江时,追兵从三面包抄过来,如何隐蔽渡江,安全渡江?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封电报,分别致师部及军令部“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便成仁。”
是夜,刘放吾使出《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他令官兵用竹子捆扎成竹筏,6人一组漂浮渡江。渡江前,刘放吾令人到上游撒下成团树叶迷惑日军。
起初,日军看到江中浮叶时误以为雨林中自然现象,遂放松警惕。于是,全团身披树叶伪装,在日军眼皮底下悄然涉水,直到最后一排人下水时才被日军发现。
此次突破封锁线仅损失官兵十余人,轻重机枪数挺。仁安羌战役,中国军队共死202人,伤318人。
仁安羌一役以少胜多、以劣(武器装备)胜优,以“客”胜“主”,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因此,4月20日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定为“克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8月8日,身染疟疾的刘放吾躺在担架上进入新三十八师师部所在地———印度普拉村。进村时,英军列队奏乐,鸣炮十响。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因战功卓著记大功两次,授予陆海空甲种一等奖章,六等云麾勋章。1946年,由上校荣升少将。
我的团长—— 一个被湮没于历史的名字
刘放吾归国后,入重庆陆军大学特七期受训,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1948年,他自南京抵台,抵台后任职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靠卖煤球糊口
刘放吾任教时薪水甚少,生活困顿。他曾撰文形容时有四子女的困窘家境“今已泰半天命之年,大抵两袖清风,一肩明月,苦于生计,抚今追昔,历历如绘,言犹在耳,啼笑皆非”。为生计,两袖清风,一肩明月的刘放吾求助做煤球生意的旧部,即参加仁安羌战役的第一营营长杨振汉。杨振汉于是教曾经的团长在哪里买煤灰,怎样做煤球。刘放吾于是在屏东开了一家煤球店,买煤球者戏称“将军煤球”。
刘放吾这样描述屏东岁月:“我因做煤球生意,遂往返屏东、凤山之间,由于当时军人薪水微薄,买不起摩托车,只好踏单车两头跑,这样来回七八年,五六十岁的人了,体力还真不错。”
1959年,刘放吾以少将军衔退役,个人仅获一纸奖章执照——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一一三团上校团长刘放吾因缅甸战役著有功绩令依海陆空军奖励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给予海陆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名字湮没历史
刘放吾老友袁子琳将军疑惑:我看过七八本关于仁安羌战役的书籍,书中皆未提刘团长,那么113团抗倭时,指挥员团长在哪里?就在刘放吾基本淡出人们视野时,1963年8月,一个“冒牌将军”林彦章出现了。林在接受《中华日报》访谈时说“我是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出英军炮兵团长菲士廷的恩人,因战功卓著,被宋子文授予少将军衔”。1963年10月10日,林彦章因谎言及骗财之举,被香港警方批捕。既然林为假将军,那么真将军在哪里?林的被捕引发人们开始寻找仁安羌战役中的英雄团长。
英雄终被发现
几经周折,《征信新闻报》记者终于找到正为煤球生意忙碌的64岁真将军刘放吾,10月18日,该报将其访谈内容公之于众“光荣战史从头说真假将军揭谜底”。
时隔20余年,不善言辞的刘放吾对仁安羌一役的忆述简单扼要:“打得过瘾”。当他面对记者赞美其“骁勇善战”、“赫赫战功”时,言语淡然:“不过尽了军人本分,不能列为战果”、“解救英军只是尽到军人职责而已”。
1977年,刘放吾夫妇移居美国。刘放吾的赴美行李中,有史莱姆将军的手令、缴获的写有“武运长久”的日军军旗及十几本日记。
我的团长—— 一块迟到半个世纪的奖章
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当年4月,撒切尔夫人访美。4月11日,在芝加哥卡尔登酒店大堂,撒切尔夫人拜访了坐在轮椅上的刘放吾。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向刘放吾将军致谢忱,刘放吾将军次子刘伟民、媳王国媚夫妇随侍在侧
撒切尔夫人致谢
据刘放吾之子刘伟民描述:撒切尔夫人握着刘放吾的手说“我听说过你的英勇故事,感谢你当年救了7000多英国人的性命。算算看,7000英军、500多美国传教士及记者等,他们现在该有第三代第四代了。我今天代表英国政府与人民对你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佩,希望将来有时间听你讲述你是如何打赢这场战役的”。刘放吾眼里溢出泪水,他回应道:“我是军人,打仗是我的职责。英军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友军遭危难,援救友军是分内之事,不能列为战果。”
4月2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彼得·威尔逊致函刘放吾:“我很高兴与你一同庆祝仁安羌大捷。只有热血忠诚的人,才能在战斗中奋不顾身。你已经证明了自己出类拔萃的才能。”
美国洛杉矶议会议长迪恩·巴纳也于同日致贺:“你拯救的不仅是一代人,而且还有这一代人的子子孙孙。”
7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致函刘放吾:“我愿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多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
奖章迟到了50年
同年,刘伟民赴台请有关部门追赠奖章。台当局有关部门专为刘放吾开模(模具)打造奖章,这枚迟到50年的奖章最终了却了刘放吾深埋心底的一桩憾事。
直面半世纪后收获的如许殊荣,记者请刘伟民追忆父亲当年的心态与表态。
刘伟民答: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及殊荣孤寂并存的父亲,在遭遇不公、生活困顿、冒牌将军案、公开读物的伪饰及壮志难酬后,他皆能淡然处之。
95岁于美国病逝
1994年6月29日,刘放吾逝世,享寿95岁。刘放吾生前自我评价:吾作战不畏艰险,自信能刻苦耐劳,负责守纪,无不良嗜好,不善言辞,不善交际,待人以诚,服务以勤,能驾驭各种车辆……今后之志在军旅。
刘伟民说父亲生前对仁安羌战役的种种版本,其表情是“沉默无语”。心绪难平时,他会偶尔翻检史莱姆将军手令及虏获的写有“武运长久”的日军军旗。
我的团长—— 一部著作还原一个真实父亲
对刘伟民来说,远征军战史、仁安羌战役的启蒙并非来自父亲,而是历史课本、邻里及军中人士。刘伟民忆述父亲对这段历史从较少谈及到开口的经过:我曾请求父亲详述这段历史,但生情木讷,性情敦厚,不善言辞的他很少提及当年勇。直到1963年某日,他观看电影《最长的一日》(讲述诺曼底登陆)后,闷坐椅上,眼有泪光……我再三追问,他才陆续详述仁安羌战役种种细节……
手稿交与儿子
刘伟民问父亲仁安羌战役决胜之因,祖籍湖南桂阳的刘放吾分析:“新38师多为湘兵。我招募来的兵多是邻里乡亲,彼此就像兄弟或父子,感情上互相扶持照顾,打起仗来也是同心同德。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不怕死。另外装备好,当时每排都有一挺轻机关枪及迫击炮,这在当时已很难得。再就是训练严格,我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
刘放吾在对儿子打开尘封数十年的仁安羌画卷的同时,还将他的十几本日记及讲述仁安羌战役的手稿,如《仁安羌痛歼日寇记——最光荣的一团》一并交给儿子。
日记记录战事
刘伟民最珍视的日记中也记录着有关仁安羌战役的描述。如1953年11月9日日记,刘放吾在火车上与杨振汉追忆仁安羌战役后的撤退时表示,以当时危险情形言,确较关公过五关为险。
日记中,刘放吾还引用陈陶诗《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引用该诗背景便是1942年5月22日发出电报时的悲壮心境“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便成仁”。刘团渡江时由于无线电浸水,与外界失去联络,致使刘放吾妻子柳振如在贵州都匀菜场买菜时听到误传的113团全军覆没噩耗,当场昏倒。
欲解父亲心结
刘伟民上小学时,父亲教他书法“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刘放吾逝世前两年,社会上仍流传着版本不一的仁安羌战役。刘伟民意识到“父亲尚在世,历史便已扭曲,若干年后,仁安羌大捷不知会离真相有多远?”于是,“为还历史真相及解父亲心结”,刘伟民决定亲撰《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
对此,刘放吾仅嘱“实事求是就好”。撰写中,父亲几度病危。1994年6月29日,95岁的英雄团长与世长辞,10天后,该书付梓。
2009年春,仁安羌大捷67周年之际,一部反映远征军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将刘放吾团长从历史的积尘中拽出,其形象及战功从模糊到清晰。
2005年,人民大会堂,刘伟民代表父亲刘放吾出席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
感谢黄埔同学会杜青女士 对本文的支持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