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建碑迎灵 > 正文
《光明日报》中华民族团结 共御外侮的丰碑

2018-05-24 16:06 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光明日报》记者 马晓毅 /  缅甸蒲甘2013年1月15日电
中国远征军93岁老兵刘玉昆艰难地举起右手,庄重地向501高地致以军礼。1月14日,仁安羌大捷纪念碑落成典礼隆重举行。为了纪念数万名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牺牲在异国他乡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在缅甸仁安羌,70年来终于有了第一座碑塔建立在仁安羌大捷战场原址上。
1942年4月,中国赴缅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在此地以一团不足千人之兵力,率先发起攻击,击溃数倍于己的优势日军,救出被日军围困数日的英军7000余人,另有被俘英美官兵、眷属500余人安全脱险,以牺牲200余名官兵,击毙数百日军的战绩,取得了仁安羌大捷。这是中国近代首次以团级兵力主动进攻并击溃优势敌军的战例,令英美军队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此次战役指挥官是新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他以90多岁高龄去世,其一个遗愿就是一定要在牺牲了众多官兵的仁安羌501高地上建立一座纪念碑塔,永远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中华民族英雄。70年后的今天,刘放吾将军的后人终于让将军的夙愿得以实现。
刘放吾将军之子刘伟民表示,今天参加纪念活动的朋友,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的远征军后代,有将军、有专家、有学者、有媒体,还有缅甸当地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这是海峡两岸首次共同纪念为国捐躯的英烈。纪念碑上铭刻的英烈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远征军的后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排除了许多困难,终于在仁安羌战场筑起这座纪念碑。这里是当年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地方。纪念碑坐南面北,正是英烈忠魂守望祖国家乡的方向。
周恩来总理侄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德向英烈们默哀致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激动地说,今天大家在这里纪念英烈,就是向世人宣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包括中国远征军在内的一切爱国抗日英烈。当前,日本一些人不断在钓鱼岛掀起风浪,图谋侵占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海峡两岸中国人不能容忍的。为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要再度弘扬70年前国共合作、全民族共御外侮的伟大抗战精神。
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将军、萧克上将之子肖星华将军尽管已满头白发,年愈七旬,仍执意登上501高地,将手中的黄菊花敬献在纪念碑前,以表达对英烈们的崇敬心情。他们表示,英烈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把生命奉献在远离祖国的地方。正是中华民族的团结才取得抗战的胜利。这召示我们,中华民族要团结,才能复兴。海峡两岸要团结,排除各种杂念和噪音,中国的领土才能保全。
台湾新同盟会副会长、台湾退役中将陈兴国,台湾国防大学副校长、台湾退役中将张铸勋代表台湾8位退役将领发言,他们说,中国远征军在70年前与盟军一起开辟滇缅印国际战场,打击日本法西斯,“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是全体中华民族团结努力的结果,不分国共,共同抗日。“今天我们齐聚在碑前,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缅怀113团牺牲的官兵,忠烈的魂魄更唤起两岸亲如手足的同胞,应凝固交融,团结一心,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奋战不懈。”
黄埔军校三期生胡靖安中将之女、香港籍全国政协委员胡葆琳代表海外抗日将领后代,向远征军的英烈敬献美酒。她说,“中国远征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抗战史诗。抚今追昔,所有中华民族后人,为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海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国家的尊严和统一,海峡两岸应携手共进。
在刘伟民高声颂读祭文之后,海峡两岸的代表共同向忠魂献上花篮。
CopyRight © 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E-mail:liufangwugen#163.com(发送邮件请将#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