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料文集 > 正文
刘伟民:《传奇诗篇:刘放吾将军与仁安羌大捷》演讲

2022-03-31 16:29 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演讲正文: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短短几个月,日军席卷整个东南亚,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也正陷入最黑暗的时期。  
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以不足一团仅800余人的兵力,在团长刘放吾的指挥下,以劣势武器装备,于缅甸仁安羌(Yenangyaung)击溃兵力数倍于己、武器装备精良,并具空优的日军第33师团第214联队,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粮尽弹绝,已濒临崩溃的英缅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一部约7,500余人免于被歼。是役为盟军在东南亚战区连战皆北,士气低迷下的首次胜仗,震惊中外,史称「仁安羌大捷」,被誉之为「传奇」与「诗篇」。 
然而战后这段历史却因为种种原因,真相被掩盖,缔造这场大捷的指挥官刘放吾,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反而几乎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为了让这段中国远征军第113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团官兵用生命与鲜血写下的传奇、诗篇更广为人知。这本书将我过去多年所撰写的,关于「仁安羌大捷」的文章、讲稿与专书等汇编成册,新书定名为 《传奇诗篇:刘放吾将军与仁安羌大捷》。  
这本书,是以旧书新编为主轴,近年来,随着更多的专家与学者,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与探讨,被视为第一手资料的新38师仁安羌战斗详报,内容已被证实以「不实居多」,加上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的开放,及「蒋中正日记」、「往来电文」等档案公开解密,促使本书这次在旧书的基础上,做了增订与修改。一方面保留了刘放吾将军遗下的许多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删除了在当年时空背景下有所保留,和其他引述不确定或已证实不确实的一些数据。另外增加近年来,建碑、迎灵、英国老兵跨海谢恩等情节,有亲情,有史实。 
生为中国远征军的后人,身为刘放吾将军的家人,似乎注定了一生的命运和「仁安羌之役」紧密相依。从小,常听学校老师、眷村邻居及军中长官与部属夸赞父亲在仁安羌的英勇故事;但是生性木讷、不擅言词的父亲,却很少在子女面前重提仁安羌作战。对父亲来说,投考军校就理当善尽军人职责报效国家,他率领第113团击败日军,并解救被围英军,也不过是尽军人的本分。 
刘放吾将军年少之时,忿于军阀之横行,投笔从戎,毕业于黄埔军校。抗战军兴,上海、松沪、武汉会战,无役不与。后又参与远征,转战异域,仁安羌之役,逐寇解围,声震盟邦。掩护大军撤退,孤军殿后。复在日军的追击下,进入野人山,历经艰险,最终率领第113团全团官兵,泅泳横渡清得温大江,进入印度,成为「最光荣的一团,最后离出战场!」  
仁安羌决战于1942年4月19日,中、美、英三国,在印缅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史迪威、亚历山大、斯利姆、罗卓英、杜聿明、温特顿,齐聚200公里外的瓢背盟军指挥所。史迪威当天日记写道:「我的人很怕日本人,肚子痛了半天,……仁安羌今天的情况不是很妙,中国人进攻面过宽,斯利姆担心缅甸师会被彻底击溃。」  
在中、美、英高层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打出了「传奇」,写下了「诗篇」。   
英缅军司令斯利姆于仁安羌4月18日晨,开战直前巡视战场时,对指挥作战的团长刘放吾有以下的评语:「只有优秀干练的军人,才能在枪林弹雨中,面无惧色,露齿而笑。」  
蒋中正在4月20日的日记中写下:「……此乃缅战转胜之机乎。……预定 一、电奖刘团长。」第二天,以毛笔亲拟电稿,写着:「……再接再厉,奋勇致果,以竟全功,用副厚望。蒋中正手启」。  
仁安羌作战结束后,刘放吾将军销声匿迹,直到1963年香港爆发「冒牌将军案」,轰动两岸三地,才让仁安羌大捷与刘放吾将军的事迹,再度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美国芝加哥会晤时年93岁的刘放吾将军,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表达诚挚的谢意。时任英国国防部长马尔康.芮夫金,也代表英国官方正式致函刘放吾将军,感谢他于50年前于仁安羌解救英军的义举。  
2011年马英九总统追颁刘放吾将军总统褒扬令。  
即使在刘放吾将军去世18年后的2012年,仁安羌幸存老兵,英国退役上尉费兹帕特里克,以93岁的高龄,偕同妻子,首度踏上美国本土,向刘放吾将军的后人谢恩。  
2013年我们刘放吾将军的后人,在缅甸仁安羌古战场,筹建完成了「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为前辈先烈招魂安灵。并于同年7月7日,将他们的灵位,迎回了湖南老家的南岳衡山忠烈祠,了却他们的团长──刘放吾将军生前的心愿,也让前辈英灵能够在祖国家乡永远长眠安息。  
2020 年 9月 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将「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刘放吾将军一生戎马,在辉煌的背后,却也尝尽了人世的辛酸。虽在战后受尽了委屈,却也从无怨言。在生活最艰困的时候,毅然脱下戎装,经营辛苦的煤球生意,但念兹在兹的就是栽培儿女成人,并能受到完善的教育。  
为了纪念刘放吾将军,「功在当代,泽留后世」,我们后人在美国顶尖大学之一的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捐赠创办了,刘氏亚洲研究学院(Liu Institute for Asia and Asian Studies),透过教育,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并增益东、西文明的了解,对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在这本新书里,我最想表达的是我母亲的故事。 
谈到这场战役,谈到这些中国军队的英勇,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传达的一个讯息:更伟大的是在这些英雄、这些军人身后的母亲和妻子,这些女人,他们更伟大!你想想看,母亲生下了孩子,送到战场上,不知道是生是死。作为妻子,她的丈夫在战场上打仗,成天担惊受怕,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还不知道回不回得来。  
仁安羌作战结束之后,父亲掩护大军撤退,任务完成后,被日军追击,进入了野人山,在5月30日的夜晚,偷渡清得温江。渡江之前,父亲发出了两通电报,一通电报给军令部何应钦,一通电报发给师部孙立人:「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便成仁。」趁着黑夜,全团官兵在日军炮艇的追击下,泅泳横渡大江,渡江时无线电浸水无法与师部联络,后方谣传刘团全军覆没。那时候,母亲在都匀带着三个稚龄的小孩,听到此讯,当场昏厥。 
父亲去世后,我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一张题为「吾的家」的照片。这张照片,父亲一直留在身边,保存了数十年。照片上是我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左右是我哥哥姐姐,母亲坐着,手上抱着一个长得眉清目秀的男婴,胖嘟嘟的非常可爱,他是我的二哥。照片下方有我父亲亲笔写的「吾远征缅印,如等留都匀」(「吾」是指父亲刘放吾、「如」是指母亲柳振如)。父亲出征缅甸时,二哥正要出生;父亲远征回来,二哥已因病缺乏医疗而去世。父亲在缅甸仁安羌能够解救七千多英国军人的生命,却无法救回自己亲生儿子的生命,留在身边的仅有一张黑白照片和一辈子永难磨灭的伤痛记忆。对我母亲来说,她所经历的是「丈夫的生离,孩子的死别」,这就是作为一个中国军人妻子的宿命。  
年纪越大,思念越深。所以我对这些做母亲的,做妻子的,感受特别深刻。我常常不是赞扬我父亲是民族英雄、多了不起怎么样,而是慨叹,在他后面的妻子,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不知道丈夫的生死存亡,还要把自己的孩子拉拔长大。这些中国军人背后的女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传奇诗篇:刘放吾将军与仁安羌大捷》这本书的完成,让我在心灵上,再一次完完整整的陪伴了父辈们经历的那一场生与死、鲜血与炮火洗礼的悲壮与苍凉。多少的白天,多少的夜晚,脸上的泪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仁安羌大捷这段历史有慷慨、有激昂;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有悲壮、有苍凉。 
《传奇诗篇:刘放吾将军与仁安羌大捷》这本书以「传奇伊始」开篇,「诗篇回首」结尾,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是作者的呕心沥血,有亲情、有史实,相信读者看完这本书以后,掩卷沉思,一定会被这本书里的内容所感动。 
谢谢大家。
CopyRight © 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E-mail:liufangwugen#163.com(发送邮件请将#替换为@)